上三节课,我带你分析、设计、实现了一个接口限流框架。在分析阶段,我们讲到需求分析的两大方面,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。在设计阶段,我们讲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,在实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,满足易用、易扩展、灵活、高性能、高容错等非功能性需求。在实现阶段,我们讲了如何利用设计思想、原则、模式、编码规范等,编写可读、可扩展等高质量的代码实现。
从今天开始,我们来实战一个新的项目,开发一个通用的接口幂等框架。跟限流框架一样,我们还是分为分析、设计、实现三个部分,对应三节课来讲解。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我们先来看下幂等框架的需求场景。
还记得之前讲到的限流框架的项目背景吗?为了复用代码,我们把通用的功能设计成了公共服务平台。公司内部的其他金融产品的后台系统,会调用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,不需要完全从零开始开发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是RESTful接口。为了简化开发,调用方一般使用Feign框架(一个HTTP框架)来访问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。
调用方访问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,会有三种可能的结果:成功、失败和超时。前两种结果非常明确,调用方可以自己决定收到结果之后如何处理。结果为“成功”,万事大吉。结果为“失败”,一般情况下,调用方会将失败的结果,反馈给用户(移动端App),让用户自行决定是否重试。
但是,当接口请求超时时,处理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。有可能业务逻辑已经执行成功了,只是公共服务平台返回结果给调用方的时候超时了,但也有可能业务逻辑没有执行成功,比如,因为数据库当时存在集中写入,导致部分数据写入超时。总之,超时对应的执行结果是未决的。那调用方调用接口超时时(基于Feign框架开发的话,一般是收到Timeout异常),该如何处理呢?
如果接口只包含查询、删除、更新这些操作,那接口天然是幂等的。所以,超时之后,重新再执行一次,也没有任何副作用。不过,这里有两点需要特殊说明一下。
删除操作需要当心ABA问题。删除操作超时了,又触发一次删除,但在这次删除之前,又有一次新的插入。后一次删除操作删除了新插入的数据,而新插入的数据本不应该删除。不过,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容忍ABA问题。对于少数不能容忍的业务场景,我们可以针对性的特殊处理。
除此之外,细究起来,update x = x+delta这样格式的更新操作并非幂等,只有update x=y这样格式的更新操作才是幂等的。不过,后者也存在跟删除同样的ABA问题。
如果接口包含修改操作(插入操作、update x=x+delta更新操作),多次重复执行有可能会导致业务上的错误,这是不能接受的。如果插入的数据包含数据库唯一键,可以利用数据库唯一键的排他性,保证不会重复插入数据。除此之外,一般我会建议调用方按照这样几种方式来处理。
第一种处理方式 是,调用方访问公共服务平台接口超时时,返回清晰明确的提醒给用户,告知执行结果未知,让用户自己判断是否重试。不过,你可能会说,如果用户看到了超时提醒,但还是重新发起了操作,比如重新发起了转账、充值等操作,那该怎么办呢?实际上,对这种情况,技术是无能为力的。因为两次操作都是用户主动发起的,我们无法判断第二次的转账、充值是新的操作,还是基于上一次超时的重试行为。
第二种处理方式 是,调用方调用其他接口,来查询超时操作的结果,明确超时操作对应的业务,是执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,然后再基于明确的结果做处理。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操作,都方便查询操作结果。
第三种处理方式 是,调用方在遇到接口超时之后,直接发起重试操作。这样就需要接口支持幂等。我们可以选择在业务代码中触发重试,也可以将重试的操作放到Feign框架中完成。因为偶尔发生的超时,在正常的业务逻辑中编写一大坨补救代码,这样做会影响到代码的可读性,有点划不来。当然,如果项目中需要支持超时重试的业务不多,那对于仅有几个业务,特殊处理一下也未尝不可。但是,如果项目中需要支持超时重试的业务比较多,我们最好是把超时重试这些非业务相关的逻辑,统一在框架层面解决。
对响应时间敏感的调用方来说,它们服务的是移动端的用户,过长的等待时间,还不如直接返回超时给用户。所以,这种情况下,第一种处理方式是比较推荐的。但是,对响应时间不敏感的调用方来说,比如Job类的调用方,我推荐选择后两种处理方式,能够提高处理的成功率。而第二种处理方法,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,因为并不是所有业务操作都方便查询是否执行成功。第三种保证接口幂等的处理方式,是比较通用的解决方案。所以,我们针对这种处理方式,抽象出一套统一的幂等框架,简化幂等接口的开发。
刚刚我们介绍了幂等框架的需求背景:超时重试需要接口幂等的支持。接下来,我们再对需求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整理,这其中就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。
不过,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:幂等号。
前面多次提到“幂等”,那“幂等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放到接口调用的这个场景里,幂等的意思是,针对同一个接口,多次发起同一个业务请求,必须保证业务只执行一次。那如何判定两次接口请求是同一个业务请求呢?也就是说,如何判断两次接口请求是重试关系?而非独立的两个业务请求?比如,两次调用转账接口,尽管转账用户、金额等参数都一样,但我们也无法判断这两个转账请求就是重试关系。
实际上,要确定重试关系,我们就需要给同一业务请求一个唯一标识,也就是“幂等号”!如果两个接口请求,带有相同的幂等号,那我们就判断它们是重试关系,是同一个业务请求,不要重复执行。
幂等号需要保证全局唯一性。它可以有业务含义,比如,用户手机号码是唯一的,对于用户注册接口来说,我们可以拿它作为幂等号。不过,这样就会导致幂等框架的实现,无法完全脱离具体的业务。所以,我们更加倾向于,通过某种算法来随机生成没有业务含义的幂等号。
幂等号的概念搞清楚了,我们再来看下框架的功能性需求。
前面也介绍了一些需求分析整理方法,比如画线框图、写用户用例、基于测试驱动开发等。跟限流框架类似,这里我们也借助用户用例和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,先去思考,如果框架最终被开发出来之后,它会如何被使用。我写了一个框架使用的Demo示例,如下所示。
///////// 使用方式一: 在业务代码中处理幂等 ////////////
// 接口调用方
Idempotence idempotence = new Idempotence();
String idempotenceId = idempotence.createId();
Order order = createOrderWithIdempotence(..., idempotenceId);
// 接口实现方
public class OrderController {
private Idempotence idempontence; // 依赖注入
public Order createOrderWithIdempotence(..., String idempotenceId) {
// 前置操作
boolean existed = idempotence.check(idempotenceId);
if (existed) {
// 两种处理方式:
// 1. 查询order,并且返回;
// 2. 返回duplication operation Exception
}
idempotence.record(idempotenceId);
//...执行正常业务逻辑
}
public Order createOrder(...) {
//...
}
}
///////// 使用方式二:在框架层面处理幂等 //////////////
// 接口调用方
Idempotence idempotence = new Idempotence();
String idempotenceId = idempotence.createId();
//...通过feign框架将幂等号添加到http header中...
// 接口实现方
public class OrderController {
@IdempotenceRequired
public Order createOrder(...) {
//...
}
}
// 在AOP切面中处理幂等
@Aspect
public class IdempotenceSupportAdvice {
@Autowired
private Idempotence idempotence;
@Pointcut("@annotation(com.xzg.cd.idempotence.annotation.IdempotenceRequired)")
public void controllerPointcut() {
}
@Around(value = "controllerPointcut()")
public Object around(ProceedingJoinPoint joinPoint) throws Throwable {
// 从HTTP header中获取幂等号idempotenceId
// 前置操作
boolean existed = idempotence.check(idempotenceId);
if (existed) {
// 两种处理方式:
// 1. 查询order,并且返回;
// 2. 返回duplication operation Exception
}
idempotence.record(idempotenceId)
Object result = joinPoint.proceed();
return result;
}
}
结合刚刚的Demo,从使用的角度来说,幂等框架的主要处理流程是这样的。接口调用方生成幂等号,并且跟随接口请求,将幂等号传递给接口实现方。接口实现方接收到接口请求之后,按照约定,从HTTP Header或者接口参数中,解析出幂等号,然后通过幂等号查询幂等框架。如果幂等号已经存在,说明业务已经执行或正在执行,则直接返回;如果幂等号不存在,说明业务没有执行过,则记录幂等号,继续执行业务。
对于幂等框架,我们再来看下,它都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。
在易用性方面,我们希望框架接入简单方便,学习成本低。只需编写简单的配置以及少许代码,就能完成接入。除此之外,框架最好对业务代码低侵入松耦合,在统一的地方(比如Spring AOP中)接入幂等框架,而不是将它耦合在业务代码中。
在性能方面,针对每个幂等接口,在正式处理业务逻辑之前,我们都要添加保证幂等的处理逻辑。这或多或少地会增加接口请求的响应时间。而对于响应时间比较敏感的接口服务来说,我们要让幂等框架尽可能低延迟,尽可能减少对接口请求本身响应时间的影响。
在容错性方面,跟限流框架相同,不能因为幂等框架本身的异常,导致接口响应异常,影响服务本身的可用性。所以,幂等框架要有高度的容错性。比如,存储幂等号的外部存储器挂掉了,幂等逻辑无法正常运行,这个时候业务接口也要能正常服务才行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。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,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。
今天我们介绍了幂等框架的一个需求场景,那就是接口超时重试。大部分情况下,如果接口只包含查询、删除、更新这些操作,那接口天然是幂等的。除此之外,如果接口包含修改操作(插入操作或update x=x+delta更新操作),保证接口的幂等性就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。
现在开源的东西那么多,但幂等框架非常少见。原因是幂等性的保证是业务强相关的。大部分保证幂等性的方式都是针对具体的业务具体处理,比如利用业务数据中的ID唯一性来处理插入操作的幂等性。但是,针对每个需要幂等的业务逻辑,单独编写代码处理,一方面对程序员的开发能力要求比较高,另一方面开发成本也比较高。
为了简化接口幂等的开发,我们希望开发一套统一的幂等框架,脱离具体的业务,让程序员通过简单的配置和少量代码,就能将非幂等接口改造成幂等接口。
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。如果有收获,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。